新闻资讯

NEWS

科技通讯
  • 【科技通讯】 有害藻华监测预警:借助eDNA科技实现沿海上升流系统中有害藻类的长期监测

    有害藻华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存在巨大威胁,目前对有害藻华的监测方法依然以传统形态学鉴定为主,而已被广泛用于揭示浮游生物多样性的环境DNA技术为有害藻华(HAB)监测提供了新思路。研究选取了西班牙西北部的Ria de Vigo浅海区域,连续3年收集沉积物和浮游生物样本,借助环境DNA技术同时检测IOC-UNESCO《有害微藻分类参考名录》中的25种潜在有害物种。

  • 【科技通讯】 世界性大河的第三维:长江横断面鱼类eDNA采样策略研究

    世界性大河对于实现新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目标至关重要,迫切需要形成快速准确的生物监测策略。环境DNA(eDNA)技术已被广泛用于淡水生态监测。然而,世界性大河如长江中下游横断面超过1千米宽,深度可达数十米,其适用性仍需深入研究。

  • 3项环境DNA团体标准获批发布——提出淡水生物环境 DNA 监测与评估技术体系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发布了新年(2023年)第1-3号标准公告,公布了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eDNA)生物监测与评估的3项技术标准,于2023年1月4日起正式实施,具体包括:1)《淡水生物DNA条形码构建技术规程》(T/CSES 80—2023)2)《淡水生物监测 环境DNA宏条形码法》(T/CSES 81—2023)3)《基于环境DNA的淡水生物评价技术指南》(T/CSES 82—2023),该标准体系于2020年立项建设,由南京大学作为牵头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河南省生态环境监测和安全中心、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昆明学院和南京易基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为参与单位共同编制。

  • 【科技通讯】 湿地“生态基因组学”:新一代湿地生物多样性和功能评价方法

    国际上《拉姆萨尔湿地公约》已将2400多个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总面积超过250万平方公里。公约以“湿地保护”和“明智利用”(wise use)为原则概述了若干战略与决议,包括“湿地清查与评估”、“全球湿地信息”、“湿地科学管理”、“湿地恢复”、“外来入侵物种控制”等。我国于2022年6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简称《湿地保护法》),使得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及生物多样性有了确切的法律依据。

  • 【科技通讯】公民科学和环境DNA结合:研究地下水生物多样性

    地下水是物理意义上最大的淡水生态系统,但是因为缺乏相应的监测方法,地下水系统也是地球上被探索最少的栖息地之一。本研究基于双重方法,探索了地下水的生物多样性。首先,使用公民科学与市政供水商合作,在春季使用流域箱进行采样(地下水生物)和DNA条形码检测。其次,在每个地点收集4组10L水样用于环境DNA(eDNA)检测。通过两种方法的结合发现,不同的端足目物种对应着环境DNA数据集的不同序列,且端足目动物的多样性与各地点地下水生物多样性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

共有1页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技术支持: 365网媒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