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水为媒:环境DNA公民科学持续探索江苏生物多样性 从6.5环境日到8.15生态日 “环境DNA公民科学”的脚步从未停下 为了迎接首个全国生态日(8月15日),南京大学环境 DNA 技术团队在江苏省生态环境厅指导下,近期组织完成了首次省域范围内的环境DNA生物多样性公民科学活动,自今日开始陆续发布环境DNA公民科学活动的调查结果。江苏省环境保护化学品安全与健康风险研究重点实验室、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生态健康平台联合支持了这次活动。 江苏部分重点保护物种、外来入侵物种和质量指示物种分布图 一、新技术,深入寻常百姓家 13市科普机构、高校、环保企业和科创平台协同开展的创新性科普宣传和教育模式,进一步激发了公众参与科学调查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热情。260余名志愿者成为“公民科学家”,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回收了247份水环境样本。借助现代化、便捷化的环境DNA精准生物监测和生态健康诊断技术,通过科学爱好者和科学家共同合作的方式,老百姓使用“环境DNA采集工具包”能轻松完成水体采样,并拥有亲自参与和深入了解生物多样性调查的机会。 环境DNA采集工具包 公民在不同生境采样 小志愿者进行体验式学习 志愿者采样点位主要包括重点湖泊、河流、湿地、池塘和水库5种水体类型。如淮安市白马湖、淮安京杭运河支流、泰州市姜堰区溱湖国家湿地公园、常州燕山公园人工湖、徐州大龙湖水库等。 二、一瓶水,揭示生物多样性奥秘 本次环境DNA公民科学调查共发现132种脊椎动物,包括鱼类、哺乳类、鸟类和两栖爬行类等,是一次采用新技术对江苏生物多样性的整体探索性观测。检出物种涉及《江苏省生态环境质量指示物种清单(第一批)》收录的清洁指示种10种,如黄嘴白鹭、饰纹姬蛙、白鹅雁、丹顶鹤、小天鹅和长江江豚等;《江苏省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第一批)》收录的濒危保护物种7种,包括黄嘴白鹭、花龟、白鹅雁和长江江豚等;以及《江苏省外来入侵物种名录(第一批)》收录的入侵物种巴西红耳龟,主要分布于常州、徐州和连云港等地。借此机会,公民不仅能增加对特定生物的了解,还能在宏观层面获悉水生态系统中旗舰物种、土著物种、入侵物种、清洁指示性各类物种在江苏重点流域的主要分布情况(图5)。 三、一键化,自由查询调查结果 本次环境DNA公民科学活动本着“发现、记录、分享”的原则,参与者可在“环境DNA公民科学”小程序中自由查询结果,小到看不见的细菌、微生物,大到鱼类、鸟类和两栖动物,由点及面地串联河湖生态情况,为公民科普生物知识的同时全面深化公民的环境保护理念和预警意识。此外,长期的调查数据积累成果(如鱼类的恢复趋势、入侵物种的数量变化、鸟类群体的迁徙路径)也将在公民科学调查报告中得以体现,为科研项目及水生态考核提供数据支撑,也为监测部门完善水生态综合治理系统提供现实依据。 APP小程序结果查询流程示意 参考标准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团体标准3项: 1.《淡水生物 DNA 条形码构建技术规程T/CSES 80—2023》 2.《淡水生物监测 环境 DNA 宏条形码法T/CSES 81—2023》 3.《基于环境 DNA 的淡水生物评价技术指南T/CSES 82—2023》 |